婺源綠茶
婺源綠茶
大連山原始次生林尋找婺源綠茶。圖為作者站在自己親手搭建的木橋上。
西湖龍井資訊平臺9月28日訊:傳說中最美的鄉村,可能是婺源,任何時候停下腳步放眼,都是一派田園山水與徽派建筑完美交融的畫面,更奇趣的是,只要身在山野,就隨時可能遇到表情豐富的茶蓬。這里,處于皖浙贛中國綠茶金三角的核心。
數年前,在傳說中的婺源,見到了傳說中的何其遠,有些學問又酷愛研究的菊徑村山民,與我同年的他最終成為不可替代的茶友。跟著他上山下地,是每年開春的必修,積攢起來竟然構成了一幅養心養眼的優質茶樹分布圖。
最多光顧的是大連山野性茶。真正走進大連山,毫不夸張地說,完全被自然環境征服,在生態多樣性保持優異的群山懷抱中,放任地生長著十幾片風格迥異的茶園。為了找尋這些茶樹,村民曾先后用竹木搭建了十多座簡易橋,包括橫跨深澗的樹上橋。因為村莊六十多年前遷移,所有的茶樹拋荒,自生自滅,野性中保留了原始和質樸的品格,自然,品質更是無比的。大連山茶有一個特點,殺青炒鍋用的可不是一般的柴木,而是松木、杉木、竹木、櫟木甚至唯婺源特有的苦櫧木等山間寶貝,吃盡云霧雨露,最后化作縷縷青煙,為茶貢獻光與熱,真可謂集萬千自然的寵愛。
茶山的特色,就是婺源的特色。高湖山海拔較高,1166米,氣溫低濕度大,茶芽萌發晚,茶樹為抵御寒冷都緊縮成小矮人,鮮葉隨處可見凍傷的痕跡。這樣的高山茶,按常理應是不錯的,但由于當地山民制茶技術不足,干茶外觀及內質不盡如人意。同樣是高海拔的大鄣山上海拔900多米的村莊,卻又是另一種氣質,去的那天艷陽晴空,云霧繚繞的山頂,茂密的樹林,菜園里嬌嫩的野花樸素的柵欄,炊煙裊裊的房屋和田里耕作的人們的身影,霎時讓我恍惚,這里的茶,用最粗略的方式,也會有很雋永的味道。
讓我覺得新鮮的還是石城戴村用綠茶的芽頭或一芽一葉做巖茶,堆在地上攤涼的鮮葉甜香撲鼻,仔細聞可以用果蜜香來形容,據說從前年開始,都有福建人過來收鮮葉,設廠加工,再將半成品運回武夷山。不過對于用如此細嫩的芽頭來做巖茶,我始終抱有疑問,因為橘南枳北的道理還是可信的。
婺源仍有農藥化肥的施用。周家山,一個小村莊,接待頗具古風,但當我說明來意想要找未施化肥農藥的茶樹,村民直截了當地回答:“如果是這樣,那你們就不用來了,這里沒有?!比チ私吀×嚎h汪湖,那里的茶聞上去便有股酸餿味,這就是典型的農殘超標特有的味道,舌頭有輕微麻痹感,茶在炒制過程中有的還加白糖,掩蓋農藥化肥施加過多造成的明顯的苦澀。我算了是開了眼界,原來炒茶還有加糖的。
有失望也有希望,去水嵐村和當地茶農聊天時發現,現在很多人意識到了施加農藥化肥只能暫時增加眼前收益,從長遠來看,三年五年以后茶葉的品質就完全被破壞了,茶樹也等于被毀了,到那時對茶農就是毀滅性的打擊,于是他們停止施用化肥農藥,讓茶樹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