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kjgyz"></th>
    <object id="kjgyz"></object>

      <code id="kjgyz"></code>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媒體看婺源

      江西日報 | 婺源 “詩與遠方”的共富先行(圖文)

      發布時間:2023-03-12 09:04:22  作者:  來源:江西日報  點擊數:載入中…

      3月11日

      江西日報》第10版

      以《婺源 “詩與遠方”的共富先行》為題

      整版報道了婺源

      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

      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聚焦“建設中國最美鄉村,勇當綠色崛起先鋒”戰略定位

      的經驗做法

      ▲ 2023年3月11日《江西日報》

      婺源 “詩與遠方”的共富先行

       

      ▲  婺源縣城鳥瞰圖

      青山碧水,古樹環繞,草長鶯飛,遍地金黃,游人如織……三月春暖,三千平方公里的婺源就是一幅絕美的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生態畫卷。“最美鄉村,夢里老家”是婺源的“金字招牌”,也是婺源最寶貴的無形資產,已成為當代鄉土中國最具號召力的鄉村旅游品牌之一。近年來,婺源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建設中國最美鄉村,勇當綠色崛起先鋒”戰略定位,努力打造“國際鄉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全國鄉村振興先行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全國平安建設示范區”,先后獲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等諸多金字招牌。

      生態旅游  推動綠色發展

      3月3日,在婺源縣賦春鎮嚴田村,紛至沓來的游客搭乘“開往春天的小火車”欣賞著田園春色。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婺源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  春到江嶺

      旅游國際化,婺源正當時。旅游國際化,是婺源打造“國際鄉村度假旅居目的地”的重要內容。通過以國際化標準開發,打造國際旅游產品,引入國際國內大會大展,加快新興產業在婺源的集聚。大力推進投資20億元的弦高古城保護性開發,加快臥龍谷滑雪避暑小鎮、國際茶旅村、嚴田國際鄉村度假區等重點項目建設。以國際化視野開展營銷,加強與國際旅游組織合作和項目引進,高水平籌辦國際旅游名村村長峰會、嚴田國際鄉村旅居論壇、2023江西省首屆鄉村文化旅游節等活動,讓婺源旅游更有“國際范”,真正實現婺源旅游服務標準國際化、營銷國際化、游客國際化。

      ▲  夜游婺女洲

      旅游品質化,升級促發展。“不讓一名游客在婺源受委屈”。婺源在全省創新旅游誠信退賠機制,探索“衢黃南饒”四地聯動執法,加大旅游市場綜合監管和聯合執法力度,推動鄉鎮(景區)旅游誠信工作站(點)全覆蓋。組建婺源縣旅游協會,優化民宿協會、特色餐飲協會,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今年,該縣大力實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完成4A級旅游景區品質提檔升級,確保江灣景區通過5A級旅游復核,全力支持篁嶺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并加快上市進程,持續推動婺女洲度假區做火、水墨上河景區做熱、夢里老家景區做優。古宅“活化”民宿,又一亮麗IP。婺源明清徽派古建較多,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有4000多棟。古建保護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古宅“活化”后打造的民宿已成為當地旅游的又一亮麗IP。全國甲級民宿——厚塘莊園堂主劉芳介紹,可以用兩個“五”來形容婺源古宅民宿,外面看上去500年,里面全是五星級。古宅民宿,既保護了古宅,又合理地結合了現代人的需求,融入現代生活,還傳承了婺源非遺文化,真正形成了豐富的旅游業態。

      ▲  月亮灣晨曦

      目前,婺源直接從事旅游業人員已超8萬人,間接受益者突破2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近70%。

      田園經濟  賦能鄉村振興

      眼下正是魚苗投放的季節,在婺源縣沱川鄉小沱村,脫貧戶余新喜正在向家門口的小魚塘投放魚苗??粗~兒在塘里暢游覓食,余新喜笑得合不攏嘴。“太好了,今年又能增加一筆收入。”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發展農業,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勢在必行。近年來,婺源縣引導動員農村群眾整合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閑資源,通過政府、農業主體、農戶三方聯建,發展特色田園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這兩年,江灣鎮篁嶺新村村民利用閑置房屋開農家樂、打造民宿,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該村脫貧戶曹印根家有3人,通過發展農家樂,去年一家人的年收入達10萬元。而在幾年前,他一家還只是單純靠種地生活,雖然溫飽無虞,但日子過得很緊巴。

      ▲  婺源石門峽尋幽

      小橋、流水、梯田、花海、炊煙、涼亭、高高的馬頭墻、繚繞的云霧,構成了婺源獨具一格的美麗畫卷。沱川鄉自然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寫生客。沱川鄉河東村脫貧戶姜德財,正是看中了寫生基地的旺盛人氣,去年開始在家門口擺燒烤攤,年收入超4萬元。“旅游旺季我在寫生基地上班,農忙時節則打理自家農作物,一年下來能掙3萬多元。”村民王永銀開心地說。

      ▲  茶園春色

      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模式,發展田園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動能。荷包紅鯉、婺源綠茶、婺源歙硯、江灣雪梨、婺源皇菊等特色生態田園產業,引領百姓通過生態入股、資源分紅和自主創業等方式,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目前,該縣“婺源綠茶”品牌價值已達29.13億元,茶產業年綜合產值45.01億元,帶動近22萬人員就業創業。

      古村蝶變  促進生態文明

      春日的篁嶺,古樹蒼翠,鮮花爛漫,煙雨蒙蒙,美不勝收。

      ▲  篁嶺秋色

      篁嶺深藏于婺源東部黃山余脈之中,海拔500多米,有500多年建村史,屬典型的山居古村。古村開發前,地質災害頻發,已陷入缺水缺電、經濟凋敝、居民搬離、房屋失修、梯田荒廢的窘境,面臨著在“半空心化”中逐漸消亡的命運。2009年,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在山下交通便利、臨近本村農田的鄉村公路旁,建設了68套安置房,并配套基礎設施,對篁嶺村的320名村民進行整體搬遷,搬遷村民以山上舊宅置換山下新宅。經過幾年的艱辛打造,篁嶺古村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前來觀光度假,也帶領當地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如今,村民家家戶戶搬進新居,冰箱、彩電等各式家電一應俱全。“最近幾年變化特別大,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在家搞農家樂、賣土特產等,而且生意都很火,連周邊的一些村民都羨慕我們呢。”說起篁嶺的變化,村民們由衷感到自豪。

      篁嶺通過“人下山、屋上山、貌還原”的方式,除了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古貌,更通過內涵挖掘、文化灌注、活態演繹等方式,凸顯古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原味性。實現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態文化的完美融合,保護了生態,傳承了文化,帶富了百姓,古村先后獲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中國特色景觀名村、中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等稱號。

      ▲  篁嶺曬秋

      文明之風  浸潤平安鄉風

      婺源,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這里人杰地靈,涌現了朱熹、詹天佑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擁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8個中國傳統村落。在這片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土地上,鄉村民風淳樸,好家風、好家訓代代傳承,基本破除了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優良傳統蔚然成風。

      近年來,婺源縣堅持立足縣情實際、破立并舉,積極探索移風易俗改革新路徑,讓鄉風文明浸潤“最美鄉村”。堅持把平安建設作為第一等任務抓緊抓實,以創新破解難題,以強基補齊短板,不斷加強和改進平安建設工作,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婺源縣江灣鎮千年古村——汪口村,是古徽州“亦商亦儒”的典型代表,這里無論是新建小樓,還是舊式老平房,大門旁現在都掛有一塊家風家訓牌,老百姓把各自的家訓“曬”在家門口,時刻提醒自己和家人,全村洋溢著融洽友愛、和睦相處的文明新風。

      婺源縣堅持以傳承家風家訓活動為抓手,弘揚新風正氣,推動城鄉從“外在美”向“內在美”、從“一時美”向“持久美”轉型發展,實現了“最美鄉村人更美”。如今,來婺源旅游不僅能觀賞到風景如畫的青山綠水和古村落,還能切身感受到自然、和諧、平安的鄉風文明。截至目前,該縣已連續16年被評為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并兩次獲得平安建設“長安杯”。

      文 | 洪容輝 單長華 吳炫燁

       圖 | 程 政 朱文標

       

      編輯:袁璐

      責編:萬俊奇

      終審:江衛平

      【編輯:萬俊奇】
      圖文推薦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