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人們相信,在驚蟄這一天,會有許許多多奇怪的事情發生。而引發這一切的,是一位長相古怪、脾氣暴躁的雷神。
驚蟄一到,他便開始巡視人間大地。他呵斥貪睡的小蟲,叫醒冬眠的猛獸,偶爾,還會揮動鐵錐敲打某些不孝的兒女。雷神到來之前,蝴蝶的蛹,已經蒙頭睡了十個月了。當雷神把腰間的大鼓敲得隆隆作響的時候,它頭頂的殼無聲地裂開,一只小小的、濕漉漉的蝴蝶掙扎著,爬了出來。蝴蝶飛向天空的時候,雷神已把春意傳至每一個角落,所有藏身于陰暗之處的小蟲或者不祥之物,全都現身人間。所以,當人們聽到第一聲春雷的時候,都要抖一抖衣衫,據說,如此一抖,可保一年不生蟲虱,也可抖去不可知的霉運。
在鄉下,驚蟄這一日,人們會在門檻外面撒上石灰,警告螞蟻小蟲,不許上門。小孩子呢,要拎了銅鈴或是銅盤,跑到自家的地里,沿著田埂,邊敲邊唱:“金嘴雀、銀嘴雀,今朝我來咒過你,吃我家谷子爛嘴殼。”如此一來,就會嚇住那些貪嘴的鳥雀了。
古代官府對驚蟄也頗為重視,驚蟄之前三天,官府就會派人搖著木鐸,告誡城鄉的百姓:雷將發聲,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木鐸是一種有著木舌的鈴鐺,響聲柔和悠遠,官府在宣政施教之時緩緩將它搖動?!墩撜Z》中,就有人把孔子比喻成木鐸。由此可見,竟要木鐸來提醒的驚蟄,是大意不得的。關于驚蟄的習俗
祭白虎,化是非。中國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傷人,所以有此習俗。
打小人,驅霉運。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熏艾草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后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雷神,蒙鼓皮。人們認為,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故有雷聲,所以利用這個時機來祭雷神、蒙鼓皮,表達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意。
驚蟄吃梨。驚蟄吃梨,寓意著和害蟲分離,遠離疾病。從養生角度來說,此時吃梨也能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增強體質。
今天(3月6日)
農歷二月十五
4點36分,
我們將迎來驚蟄節氣。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天上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不僅是萬物生長的好時節,亦代表著春耕的開始。

與此同時暖空氣勢力加強,陽光“控場”,一輪回暖浪潮席卷而來。今天起,江西最高氣溫連超20℃,連續刷新今年以來新高!
31°C!江西接下來天氣……

未來一周
江西升溫按下“快進鍵”
各地一路向暖
婺源
5日最高氣溫22℃
6日最高溫度23℃
7日最高溫度22℃
......
10日最高溫直沖29°C
簡直是一秒入夏!

秋褲與短褲齊飛,棉襖和短袖共舞。又到了亂穿衣的時節。江西未來幾天一天跨兩季,也將進入秋褲尷尬期。


氣溫任性穿衣勿亂
春捂講究“上薄下厚重首足”目前正值季節交替,氣溫起伏明顯,雖然白天有溫暖如春的感覺,但早晚體感依舊有些寒涼,建議大家采用洋蔥式多層穿衣法,便于根據溫度和環境隨時增減衣物。大家要關注臨近天氣預報,穿衣不僅要看最高氣溫,還要兼顧最低氣溫,當晝夜溫差大于10℃,早晚還需添衣捂一捂。春捂講究“上薄下厚,重首足”,尤其老人、兒童及抵抗力較弱人群早晚外出尤其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急摘掉帽子、手套,謹防感冒。
用“春雷始鳴”宣告“寒冬已去”
用“蟄蟲初醒”喚起“萬物生靈”用“天氣回暖”孕育“春色噴薄”用“桃花初綻”預告“十里芳菲”這就是——驚蟄
驚蟄已在窗外
大跨步奔向春天吧

編輯:袁璐
責編:萬俊奇
終審:江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