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布2022年度“婺源好人”上榜名單的通知
各鄉(鎮)黨委、政府,蚺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縣委各部門,縣直各單位:
為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高尚精神和道德情操,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組織開展了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2022年,經社會各界推薦評議并公示,葉小紅、齊鴻飛、姚華源等7人入選2022年度“婺源好人”,名單如下:
孝老愛親:葉小紅(蚺城街道)
見義勇為:齊鴻飛(賦春鎮)
誠實守信:姚華源(思口鎮)
助人為樂:余長德(蚺城街道)
韓五根(紫陽鎮)
王夢華(紫陽鎮)
敬業奉獻:韓銀銘(紫陽鎮)
婺源好人,他們來自我們身邊,他們平凡卻心懷大愛,他們普通卻讓人溫暖!希望各地、各單位組織好學習宣傳,進一步匯聚正能量,形成學習好人、宣傳好人、關愛好人、爭當好人的濃厚氛圍。
婺源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2023年3月8日
人物事跡
孝老愛親類
① 葉小紅葉小紅,女,1971年生,家住婺源縣蚺城街道文公社區,現為婺源縣自然資源局辦公室副主任。自從2009年起,葉小紅的父親因為腦梗引起中風偏癱、失語,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由于父親身體不適,無法交流,脾氣也變得易怒,葉小紅總是忍著委屈,一直守候在父親的病床前,悉心照料父親的飲食起居。13年來,為父親喂飯、洗頭、洗腳、擦澡、穿衣,成為她每天的必修課。葉小紅,用她的孝心為父親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真正詮釋了“孝在當下”。
見義勇為類
② 齊鴻飛齊鴻飛,男,1973年生,婺源縣賦春鎮沖田村人,現為婺源縣藍天救援隊副隊長。2018年,他加入了婺源縣藍天救援隊,作為副隊長,他總是嚴格要求自己,服從命令、踏實做事、團結隊友,不怕臟不怕累,沖在救援一線。2019年3月,村里一戶古宅起火,他一人控制一根水槍從晚8點堅持到凌晨12點半,配合縣消防中隊控制住了火勢。2020年7月5日,婺源縣西門有輛轎車因視線不好,不慎駛入河里,他與隊友們奮戰10多天,終于在河沙中找到遇難者。2020年7月25日,安徽巢湖支流多處潰壩,他與隊員們冒著危險參與救援。2022年6月,婺源縣連降暴雨,他從凌晨5點就開始協助抗洪救援,上午11點接賦春鎮政府緊急求救,游汀村一村民身陷洪水中間的一棵樹頂上,洪水還在上漲,情況十分緊急,他帶領隊員立即趕往救援。同樣是2022年6月,江灣篁嶺突發山洪,有5名村民陷在河心洲,水流湍急,隨時有被山洪沖走的危險,先前趕到的人員一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他自告奮勇,跟隊長和救援部門商議后帶繩索強渡洪水,到達后用繩橋戰術和救援人員一起奮力把5名村民安全帶回,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每一次救援,他都能以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水平沖鋒在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以擔當作為給黨旗增輝添彩。
誠實守信類
③ 姚華源姚華源,男,1958年生,婺源縣思口鎮長灘村人。“你隨時隨地打我的電話,我2個小時以內趕到田里,為你服務”,這是婺源縣思口鎮政府農業綜合服務站退休干部姚華源對思口鎮農民的一句承諾,就是這句承諾,姚華源堅守了46年。1977年4月起,姚華源在思口鎮農綜站做基層農技推廣工作42年,其中38年任農綜站長。在此期間,十里八鄉的村民種植技術上遇到難題,他有問必答,有求必應。2018年4月退休后,他沒有洗腳上岸享清福,而是繼續信守與思口鎮農民的承諾,把余熱灑在山坡上和田野里。
助人為樂類
④ 余長德 ⑤ 韓五根余長德,男,1958年生,家住婺源縣蚺城街道花園域社區;韓五根,男,1963年生,家住婺源縣紫陽鎮七里亭社區。2016以來,余長德、韓五根兩人一起開展志愿服務,乘公交車或騎摩托車走遍婺源城村,為特殊人群義務理發超一萬人次,他們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傳播正能量。雖然是義務理發,但不代表他們會降低標準,他們精益求精地服務好每一位前來理發的人。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小孩,他們走街串巷提供上門服務。每次理發結束,都會把地面打掃得干干凈凈,還為有需要的村民修剪指甲,按摩腿腳。
⑥ 王夢華王夢華,男,1972年生,家住婺源縣紫陽鎮武口社區,婺源縣稅務局三級主辦,自學心理學并取得高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經常參加社會志愿活動。2022年10月8日,王夢華接到某社區電話,該社區讀初中的孩子近期出現割脈、吞服化學品自殺的重大情況。王夢華立即趕往社區了解情況,并前往該居民家中,開展緊急心理救援工作,通過連續幾天多次的心理輔導,該孩子狀態好轉,情緒穩定,并重返課堂。在開展扶貧工作期間,他個人捐助兩個貧困家庭的金額超過6千元,還通過微信朋友圈為兩位幫扶對象捐款5千多元。平時積極參與單位組織的各種愛心捐款,每個月還會定期給一個教育基金會捐款。
敬業奉獻類
⑦ 韓銀銘韓銀銘,男,1945年生,婺源縣紫陽鎮雍溪村人。從2012年開始擔任擁汪組村民小組長,為改變村組基礎設施落后局面,他積極主動作為,改善村民出行條件,通過自己帶頭捐、號召群眾籌等形式籌資2萬余元,用于村主路擴寬和組內道路硬化。2014至2016年,他兩次找到上級部門,爭取到28萬元資金用于該村新農村建設。2018年,又爭取到54萬資金農村污水處理專項經費,完成了村內污水管路的一體化鋪設,是村內唯一一個實現污水管路排放自然村。同時,為提升村內照明設施,他找到供電公司協調變壓器擴容、對路燈進行升級改造,保障了村民晚間出行及用電安全。為保障200多畝農田灌溉,他自發組織施工隊對年久失修長度達2公里的水渠進行修復。10年間累計為村組跑項爭資超100萬元。
編輯:袁璐
責編:萬俊奇
終審:江衛平 |